【人民网】清華新傳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探尋理論前沿 彰顯學術風採

日期:2014-02-13作者:梁鹏 浏览量:

編者按:“有時候是時勢選擇了你,人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給你創造了舞台,你需要演好大時代舞台上屬於自己的角色”。聰穎好學的他,16歲考入四川大學中文系,成為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首批大學生。長期以來,堅持並不斷地完善自我,向年輕人學習,在面對挑戰中改變自己;也敢於發表獨立意見,曾經因為各種媒介文化的評論引起爭鳴批評。作為教師,能融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擔任評委,嚴謹、公正、一絲不苟;出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及理論評論委員會會長、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以經世致用的態度積極介入傳媒業的發展;深入學術研究,探尋學術精髓,時刻走在理論研究的前沿。學術成果源於獨立思考,學術造詣源於專業積澱。他以極大的熱情和敏銳的眼光關注著中國影視文化的發展,他就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尹鴻教授。

尹鴻,男,清華大學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兼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現任社會職務有: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高校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傳媒經濟與管理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中國電視劇導演委員會和編劇委員會指導委員。先后擔任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長春電影節金鹿獎、中國播音主持人金話筒獎評委。中央電視台、中國出版集團等多家傳媒機構顧問,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兼職教授、客座教授。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擔任《電影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學刊》、《新聞界》、《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英國)、《傳播與社會研究學刊》(香港)等學術刊物編委。著有《百年跨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電影》、《尹鴻自選集:媒介圖景·中國影像》等近20種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當代電影》等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過近300篇文化和傳媒評論,擔任過數百部集影視節目的策劃和顧問。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尹教授,您好!歡迎來我刊訪談欄目做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至今,為中國社會主義新聞與傳播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同時也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和使命,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傳媒人才,請您談談貴學院的學科特色及人才培養戰略和理念。

尹教授:您好,很高興接受貴刊的採訪。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以“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為辦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我們經常讓學生下基層了解中國社會,讓他們直面中國當前社會實際問題,並在實踐的過程中完成調查報告,學生的調查報告得到過溫總理等領導的高度評價。“面向主流,培養高手”,就是面向主流崗位,培養主流價值。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重價值觀互相碰撞、沖突,樹立核心價值體系,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從而進一步實現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學院立足中國國情,向更高目標邁進,在學院的發展和學科建設方面,發揮清華大學的優勢,立足中國立場,追求全球視野。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國際化教育特色鮮明,我們有四分之一的留學生,常駐新聞傳播學院的外籍教師有4~6人,有一半的教師是從國外深造回來的。在課程設置方面,學院開設了20門雙語課程,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思維方式的訓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開設雙語課程,不僅培養學生外語語言能力,而且讓學生透過語言學習,具備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放眼世界,了解國際規則。

在教學方面,我們讓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建立了學生全媒體實踐平台——清新傳媒,清新傳媒下設報紙、電視欄目、紀錄片、調查、新媒體等,學生記者還採訪過胡錦濤等世界名人。《清新視界》是由學生獨立制作完成的一檔文化新聞類節目。清新視界視頻新聞實踐教學項目獲得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教學創新獎,此外學院未來媒體實驗室、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我們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和項目,盡可能地安排學生實際鍛煉的機會,讓他們清楚學什麼,怎麼學。

記者:您的研究領域涉獵廣泛,學術造詣頗深,能否談談您從事影視傳媒研究的感受呢?請您談談影視作品是如何在傳播過程中引導受眾的?

尹教授:現如今,影像對受眾的影響還是最主要的,它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核心部分,其覆蓋面廣、市場化水平高,受眾影響也最大,影像它還蘊藏著潛在的影響力。影像也可以創造巨大的價值,是文化產業、版權經濟的核心內容。

大眾傳媒以影視為主,影視在引導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傳播時代變化脈搏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影視作品通過多個視角來展現和反映社會生活,受眾也從多個角度來審視影視作品,影視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行為。主流的影視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和名片,甚至可以塑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形象,主流影視作品以更加主動、多樣的形式增強其整合和引領作用,傳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記者:您作為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請您談談當前我國的影視傳播研究有什麼特色和優勢?

尹教授:影視傳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電視是目前第一大傳播形態,電影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藝術與娛樂形式,廣播影視對現代政治具有重要影響,是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柱性的文化產業,是最活躍的當代文化。影視作為一種文化藝術產業,在文化傳播、文化創造、文化認同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影視傳播研究目前包括傳播產業研究、傳播文化研究、傳播規律研究、傳播效果研究、傳播修辭研究、傳播社會學研究以及傳播歷史研究等。

記者:您曾經在《全球多元電影格局與中國電影的文化建構》一文中提出“中國電影文化應從全球電影文化多元格局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建構戰略,以更加積極有效的方式參與多元文化格局建設”,在當下各種顛覆主流歷史價值觀的影視作品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國影視劇如何建構自己的文化戰略?

尹教授: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影視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繁榮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影視文化建設,讓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各方面解放思想,尊重藝術原創力,開拓題材空間,增加影視藝術表達的自由度。

中國影視劇要建構自己的文化戰略,首先要面向本土,挖掘本土文化優勢,講好本土故事。中國影視劇深思熟慮、精雕細作,產出來的精品力作,才能更有分量。此外,調整影視劇的管理體制,在政策上給予影視劇更多的發展空間,引導影視劇市場有序發展。影視劇在發展中要不斷地創新,優化影視產業環境,反思性表現中國歷史和當下現實生活, 重構中國影視文化,實施影視“走出去”戰略。要“走出去”,中國影視自己要融入世界,參與不同文化交流和碰撞,感受差異磨差的過程,才能逐漸地融入外界文化與建構自己的文化。通過跨文化影視合作,參與到全球影視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中,讓世界看到中國富有內涵的影視劇。

中國影視劇在國際化合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國際傳播中也難免妥協,能將我想說什麼與別人想聽什麼相結合,滿足全球化時代人們的娛樂需要、價值渴望,創造全球可以共同理解的文化,建構人們的全球共同感,並堅持自己的底線,接受國際表達,影視文化才能“走出去”。

記者:您是“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評委,“金話筒獎”是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最高榮譽,您認為我國的播音主持人有哪些優點?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和完善?請您對剛走向播音主持崗位的年輕人提幾點建議,好嗎?

尹教授:當下,中國的主持人在播音技巧方面訓練充分,也比較專業,中國許多高校都有播音主持系,專門培養主持人才,因此,可以說主持人播音技術純熟,然而中國的主持人表達得挺好,但在表達什麼上就顯得不足了,同質化現象普遍存在,缺少獨特的個性表達和獨立思考,知識積累不足。

播音主持人在表達內容上還是要多下功夫,運用專業知識,做出專業判斷。主持工作是一個創造性很強的工作,主持人的知識和素養透過自身的傳播展示給觀眾,他們是傳播內容的把控者,因此需要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理論素養以及把關意識。此外,主持人要樹立自己的個性,從思維方式上、價值理念上提高自己。培養主持人,首先是要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媒介環境,讓他們有空間、有舞台充分地展示自己。其次,主持人也要注重培養自身的優勢,多讀書,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識萬種人”,多讀書,多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讓自己與眾不同起來,從而體現自身的傳播主體性。

記者:面對新媒體的挑戰,中國傳統媒體紛紛打造“全媒體”結構,請談談您對“全媒體”構建的看法。

尹教授:新媒體是點對點的網狀傳播,不同於傳統媒體的點對面線性傳播,傳播范圍廣,傳播信息豐富,傳播擴散迅速,是一個擴大和過濾信息的網,也是一種新的流通方式。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其實是對其介質的影響、對其形式的轉變。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常說的,“報還在紙沒了﹔電視還在,電視台沒了。” 全媒體是體制的創新,“全”是一個相對詞匯,任何媒體都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全媒體”。全媒體是一種“全”的願望,是單媒體的多窗口、多渠道的趨勢。全媒體永遠有更全、新媒體也永遠有更新,它是一個不斷變化和更新的動態過程。就像麥克盧漢所說的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幫助我們延伸的是我們對人在空間和時間的有限性上的超越。全媒體的目標應是做媒體的整合、做媒體的平台,形成核心企業。中國內地的全媒體的改革是對管理體制、媒介體制的改革,我們要符合市場規律的打造全媒體。在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方面,我們培養全媒體人才,不是說培養什麼都會用的人才,而是要集合優質資源內容,培養更專業的工作者,培養全媒體信息的專業採集人才和會整合創造的應用人才。

記者:在當今“三網融合”的大環境下,中國的電視媒體格局正在發生著變化,請您談一談我國電視媒體如何進行產業優化整合和升級,才能不斷擴大受眾群體,從而實現自身的傳播價值?

尹教授:“三網融合”是產業本身的融合,是融合了的傳媒公司,比如說,電視與電視的網站還是分離的,電視媒體要實現自身的傳播價值,就需要優質資源的整合,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借勢新媒體謀求發展,與視頻網站合作,拓寬發布渠道和覆蓋率,提高傳播效率,繼續樹立電視媒體的傳播權威。

“三網融合”會使廣電網播出的渠道價值被稀釋,而未來越來越多的頻道數量必定會導致內容稀缺,因此需要整合電視內容的核心資源,電視在內容方面可以開拓新聞、電視劇以及綜藝節目的線上線下的互動,在內容方面增強電視的競爭力。電視台可以成為內容供應商,向新媒體輸送內容,還可以把自己變成全媒體。中國的電視資源多且很分散,所以需要一個大的雲端進行資源整合,那麼,雲電視就代表了智能電視最先進的方向。

記者:近幾年,我國學術研究步伐不斷加快,您認為一本學術刊物如何作為才能實現它的學術價值和科學傳播的社會責任?您擔任《今傳媒》雜志學術顧問多年,您對我們刊物的發展有什麼建議和期望?

尹教授:中國的傳媒研究刊物要敢於面對問題,善於用研究的學理的態度和方法去研究問題,而不是感想性的拍腦袋的或者掉書袋的研究問題。要多用歷史方法、比較方法、實証方法、大數據分析等等去為傳媒發展提供智性支撐。

《今傳媒》可以既重視基礎性史論研究的突破,也關注全球傳媒的發展。首先,《今傳媒》團結國內外傳媒學者,從學術的角度回答現實問題。傳播學者要以一種專業的研究的態度推動傳媒進步﹔其次,《今傳媒》可以多關心傳媒教育,這也是《今傳媒》的優勢。《今傳媒》作者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高校,傳媒教育是眾多師生重點關注的問題。關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觀念、方法、模式、案例、教材等等,多提供全球傳播教育和研究的前沿動態。有可能會獲得更多高校師生的支持和關注。(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4/0212/c375598-24338337.html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